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动态】互助一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信息化建设情况

【校园动态】互助一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信息化建设情况

2021年10月19日 09:46:50 访问量:1111 作者:教科研室

互助一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我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信息化硬件建设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204名,现有学生2405人,现有教学班44个。目前在已配有电信光纤专线200M互联网网络接入及32个宽带接入的基础上,建有电子阅卷室一个、录播教室一个、学生计算机网络专用教室4个,统一配备的学生终端共计224台,班班通系统52套,做到网络全覆盖,每个班级拥有一套局域网的独立网络,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使用。教师配有办公电脑一台,共配备204台教师用机。现试安装运行两台海康威视智能黑板。

(二)我校信息化软件应用基本情况

1.创建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作为学校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官网https://qhhzyz.30edu.com.cn/)信息的及时发布与持续更新和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综合竞争力。学校官网中建有校园新闻、校园文化、校务公开、健康教育、学生园地、教师频道、校内资源等栏目;学校微信公众号建有学校概况(学校简介、校园文化、成绩荣誉、思政教育专栏)、校园动态(党建专栏、德育之窗、教学教研、团学组织、通知公告专栏)、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生涯规划、国学经典、艺苑漫步、家校平台专栏)、校园快讯图书网、招生信息名师风采校报、阅览教研组等栏目。

2.建设智慧校园平台。智慧校园是校园管理和教学水平逐步提升的体现,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已初步启用钉钉移动办公智能平台搭建智慧校园平台,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虚拟化等新技术,改变学生家长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方式,充分利用平台功能,包括办公事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考勤管理、资产管理、应用管理、档案管理和评价管理等。同时,我校使用七天网络阅卷系统,启用与高考统一的网络阅卷模式,创设高考真实模拟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高考,通过阅卷系统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进行试卷网络批阅、学情分析、数据统计、考情分析,助推精准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完善校园数字监控系统。学校建有校园监控系统,包含231个监控点,覆盖了学校校园、主要道路、校园园墙,全部教学走廊以及宿舍楼走廊,做到了全校无死角覆盖,通过智慧平台物联网随时查看学校监控情况。

二、整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原则  

坚持“以班带校、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应用实验。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制定推进工作计划。

(二)“找准重点、分层实践”的推进过程  

在信息化应用推进过程中,针对我校的具体实际与教育教学的工作需要,准确定位,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实践应用工作。

(三)“确立目标、注重实效”的推进策略  

根据教育信息化深度应用的整体目标和工作内容,确定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的各阶段具体目标,努力实现:

1.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形成新技术、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推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

2.推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重视信息技术在常规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组织与搭建竞赛平台,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讲课大赛、青年教师展示课、说课比赛、微课比赛、课件大赛、教学设计大赛等活动,以展促提升,以观摩促改革。通过分享与共享,相互借鉴,在比、学、赶、帮、超中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浸润与促进。

3.健全学校管理信息化。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树立学校新形象。 

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

(一)成立梯级领导组织,明确分工与责任

1.成立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

为有效落实此次国培项目,促使我校全体教师在研修活动中提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代表教师在参加省级工作坊坊主培训之后,学校成立了“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和“信息化建设辅助团队”两个领导小组。一个由学校领导成员构成,从宏观上把控校本研修活动整体推进工作;另一个由具体分管实施人员构成,从微观上具体操作落实研修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工作。两个领导小组相辅相成、分工统一,共同为此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从主抓全盘的校长到实施指导与监管的分管副校长,再到具体参与指导实践与落实的教科研主任、教研组长及分管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形成四级管理体系,集体研讨研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相关活动开展的时间、内容、形式、成果等细节工作,全力保障推进工作的实施。

2.明确任务内容,组织分工实施

在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的指导下,坊主结合培训内容将此次提升工程研修活动任务明晰化、具体化,学校各教研组围绕从校情、教情、学情实际出发的覆盖4个维度的10个校级微能力点,集体研讨选择并确定梳理出线上和线下研修两个部分。线上活动选择三个微能力、观课计时;线下组织学校研修活动、发布公告、完成自我评估、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设计课堂反思,并安排8个教研组(数学、语文、英语、文综、物理、化学、生物、体音美信)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成效地加以实施。在研修活动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学校确定的8个教研组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决定性作用,他们既按要求严格推进项目实施,还要及时处理、反馈组员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严格抓落实,大力促研修

1.重视监管落实,扎实开展培训

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加大引进与培训的力度,建立具有信息化素养的领导班子队伍、专业能力强的技术骨干队伍。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调动我校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的积极性。

信息化的领导班子队伍培训。深入学习先进的智能化学校案例,明确我校信息化发展目标与进程。在学校各项工作推进的同时,做好各口信息化深入运用的安排与实践,同步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教育技术能力骨干队伍培训。积极参加省、市、县开展的各级各类信息化培训及学校信息化推进培训。遴选业务精、能力强、有较强信息化敏锐力的各科、各年龄段骨干教师加强信息专业化培训,不断扩大我校教育技术能力教师比例。

电教管理员队伍培训。积极参与电教管理员培训,与全县信息化管理优秀学校联片教研,搭建平台互帮互学。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根据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要求,实现我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人人会”的目标,建立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承包年级组、教研组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2.明确研修主题,有效推进培训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对组内教师的微能力点进行统一规划,并要求每个教研组在明确了三个微能力点的基础上确定研修主题,在教研活动时间以小切口教研的形式分步开展研修活动。各教研组长在明确研修主题之后,都能积极地带领组员在坊主和继教网管理员的指导下开展主题研修活动。通过一步步地推进,打破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瓶颈,让所有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此次活动中得到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组织业务练兵,反思研修成效

1.理清活动形式,打造研修精品

学校在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用边学习边推进,边反馈边更正,边应用边提升的形式开展研修活动。由于符合校情可借鉴的活动开展的经验较少,通过反复的核对人员、校验学科、明确环节、反馈问题、布置任务、召开教研组长研讨会等细致工作,不断推进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各教研组长根据研修活动安排和校本研修实际工作需要,带领组员共同研课磨课,并推选出一名优秀主讲教师做组内展示课,打造精品课堂案例。

2.强化能力提升,注重分析反思

此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的开展旨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在进行“整校推进”校本研修活动的时候,力争多角度思考,力求多方位入手,通过维修维护信息化教学设备、保证网络畅通、设计实施多载体活动、修改校内学习培训考核制度等方法,为教师创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学习实践环境,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着重抓好三个重要环节,促进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一是评估,通过准确的自我评估,明确研学目的、预期效果和成长方向;二是分析,通过撰写课堂分析报告,重新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找出其中的优缺点,优点加以利用,缺点努力回避;三是反思,通过撰写课后反思报告,从对教学实践的再思考中总结经验教训,反观自我得失,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虽然现阶段学校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考虑到后续发展的需要以及设备的合理化使用,能够实行以下改善和提升:

1.仍需增强培训与推广。虽然我校的网络基础设施与基本网络服务均已具备,但有些网络功能的利用率还有待提升,今后仍需对教师实行培训,让教师了解校园网的功能,以及对其学科工学科教学、实际工作、课件制作与传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让优质资源得到分享,让信息技术及设备得到最大化利用,让老师们享受信息化的便利,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2.逐步增大软件和硬件投入,优化网络环境。学校校园网络在各方面的软硬件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今后还需购入上网行为管理与流量,控制设备,进一步合理管理与优化网络,提升网络的利用效率,保证宽带均衡分配。

3.增强软硬件的管理与维护。坚持为教学服务、为学习服务、为办公服务的原则,做到定期维护,持续完善,确保校园网畅通,协助学校各部门开展开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项活动,推动学校信息化进程。

今后,学校将继续紧紧跟随这次国培行动,努力建设信息化发展环境,强化锻炼信息化师资队伍,为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学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参考,为互助一中信息化建设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供稿:教科研室
编辑:综合办

编辑:综合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 互助县威远镇威北路10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